
推开厚重的木门,伴随着“吱嘎”一声纵横配资,带着岁月沉淀的香气扑面而来。光影交错中,闪着细碎的金光——那是金丝楠木独有的温润流彩。
\n在重庆合川金丝楠木博物馆,陈用丽正在为前来参观的市民轻声讲解。此时,她是博物馆馆长;在十多分钟车程外的“楠山坊”工作室里,陈用丽的身影被雕刻刀与木香包围,她轻抚一尊雕塑的线条,像在与老朋友对话。此时,她是一名手艺人;在国际展会上,她侃侃而谈,细数金丝楠木的妙处。此时,她是推广大使。
\n“自古金丝楠木就有东方神木之称,为中国四大名木之首……”说起金丝楠木,陈用丽的眼神立刻变得柔和,语气中也带上了笑意。那一刻,你能真切感受到她与木之间的默契——一种长年累月相处之后的心意相通。
\n一片木香里的家传技艺
\n金丝楠木门推开发出的声响,其实是木匠高人故意为之,古时被称为“龙吟”。陈用丽笑着解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的精妙细节总让人着迷。
\n
陈用丽与金丝楠木。
\n陈用丽是陈氏木雕技艺第四代传人,她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远近闻名的木雕匠人。
\n儿时的记忆,是从父亲院坝里的“锯木声”开始。木屑飞扬,阳光从窗缝里落在木块上,小女孩就站在父亲身旁,目不转睛地看。母亲喊她吃饭,她都舍不得离开。
\n那时她才七八岁,便对木雕产生了莫名的依恋。可当她向父亲提出想学技艺时,却遭到拒绝。
\n“做木雕太苦了,要锯料、打磨、上漆,还得跟粉尘和颜料打交道。女娃娃,不合适。”
\n可倔强的她一遍又一遍央求。终于,父亲拗不过她的执念,答应把手艺传给她。从最基础的拉锯、打磨开始,陈用丽用瘦小的胳膊推着沉重的木锯,掌心磨出一层又一层的茧。哪怕木屑飞进头发、衣服,也毫不在意;有时甚至吃饭时都会吃出木渣,她笑笑捡出继续吃。
\n
陈用丽雕刻茶壶。
\n“饭里都有木屑的味道。”她笑着回忆,那是记忆深处带着芬芳的一段时光。
\n十来岁时,她已能独立雕刻出一些小件。
\n此后几十年,她常年与木为伴,日复一日打磨技艺。去年,在重庆合川文峰塔公园内,静静流淌的涪江边,她创办了重庆首个金丝楠木博物馆,陈列有200多件精美的雕刻作品,免费对外开放。
\n
陈用丽创办的金丝楠木博物馆。
\n金丝楠木上承载着岁月的重量
\n陈用丽说,木雕不仅是技艺,更是生命。她痴迷于木雕技艺,痴迷于金丝楠木。
\n“它的纹理细腻、光泽流动,仿佛有生命一样。”她轻轻摩挲着一块木料,“走动时光线一变,整块木就会闪金丝,这种‘移步换景’的美,是别的木没有的。”
\n让她着迷的,还有金丝楠木散发出的幽香——那是一种介于檀香与泥土之间的味道,让人静气安神,还有醒脾祛湿等功效。
\n
陈用丽捧起金丝楠木的木屑,给木匠师傅闻香。
\n“做木雕久了,你会觉得这香气像在与你一起呼吸。”陈用丽的手上有岁月的印记,掌纹间常年带着淡淡的木香。她说,金丝楠木质地轻盈,但承载的,却是岁月的重量。
\n能“呼吸”的木雕 从传统到创新
\n在金丝楠木博物馆的展架上,都是陈用丽精心雕琢的作品:屏风、书案、木扇、饰品、象棋、博古架……每一件都仿佛在呼吸。
\n
金丝楠木制成的生活用品。
\n她捧起一盆兰花,从盆到植物,全是木雕而成。兰叶和花瓣是其精华所在,陈用丽顺着金丝楠木天然的纹理走势,运刀如笔,兰花清冷又高贵的神韵呼之欲出,凝固在时光里。
\n
陈用丽与雕刻的兰花。
\n一件形如孔雀开屏的木雕作品,是她从一块废弃树皮中发现的灵感。“我看到它时,就觉得它像一只快要开屏的孔雀,于是把它留下来雕成了现在的模样。”
\n正是这种“别人看不见的眼光”纵横配资,让她的作品在传统技艺中闪耀出创新的灵气。
\n她把合川钓鱼城、马门溪龙、轨道穿楼都变成了木雕作品,把朝天门大桥与中国传统的如意相结合。
\n“木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但我们不能守旧。”她说,“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去做别人没想到的东西,才能被市场和时代接受。”
\n她常常一连数月待在工作室,推敲一尊雕像的细节——人物的衣褶、神态、手指的弧度——每一刀都要精准到毫米。
\n“有时候打磨上千次,就是为了多一点点‘灵气’。”
\n她的木雕有故事也有温度
\n陈用丽的雕刻,不只是技艺,更是情感与精神的寄托。
\n两年前,她在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里看到一尊来自中国的文物。那座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的精美让她大为震撼。“我看得入了神,当时就在想,什么时候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之美。”
\n回重庆后,她花了两个月时间,收集那尊雕像的资料,打草稿,画图纸,一刀一刀复刻出等比例的金丝楠版雕像。
\n
陈用丽在自己花费2个月完成的雕塑前。
\n“这是我对祖国文物的一种致敬,也希望有一天它们能够回家……”
\n在金丝楠木博物馆里,还陈列着“民生号”轮船——那是合川人卢作孚创建的航运传奇。她满怀敬意地原版缩小复刻,每次下刀,都感觉像在跟敬重的“中国船王”对话;她雕刻的荷塘作品,也是致敬曾在合川驻留多年的周敦颐,将《爱莲说》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艺术品。
\n而曾让周敦颐留下千古名作的“养心亭”,刚好就在博物馆对岸。
\n守护老手艺 焕发新生命
\n如今的陈用丽,不只是木雕师、博物馆馆长、企业家,更是一名传统手艺的守护者。
\n“手艺不难,难的是守艺。这个‘守’,不是保守,而是守护、传承。”
\n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接触这门艺术,她与高校合作,开设实习基地,让学生们能在木香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中。
\n她带领团队坚持每月研发新品,把金丝楠木雕从传统装饰,延伸到文创产品——书签、茶具、小摆件……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n在2024年“重庆好礼”文创大赛中,她的《楠山坊·轻轨穿楼—山城奇迹》金丝楠木摆件获得铜奖。那是重庆的轨道穿楼而过的造型,被她用木头“雕活”了;今年在日本举行的世博会上,她设计的金丝楠木茶杯进了中国馆;本月,木雕合川龙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银奖……
\n
合川龙。
\n“那一刻我觉得,重庆的故事、我们的文化,都可以用木头讲出来。”
\n一生一木,一心一艺
\n金丝楠木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现在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不能随意砍伐。陈用丽对材料极其谨慎。
\n她时常一个人开车去贵州、四川寻找木料,夜宿深山,辗转数百上千公里,只为找到最合适的木材。
\n
陈用丽凝视作品。
\n所有木雕,只选合规、漂亮、有生命力的小叶桢楠。“这是一种敬畏。只有尊重材料,作品才有灵魂。”这话是父亲陈绪凡曾对她说的。如今老人年迈,放下了刻刀,但放不下对技艺的牵挂。他也会跑到博物馆或工作室巡视一番。
\n看到女儿眼里的执着,老人很放心。
\n而陈用丽即将高考的儿子也继承了这份热爱。几年前,孩子请教了木工师傅,亲手用金丝楠木雕了一把小剑——沉稳、挺拔。陈用丽希望,他成年后也能继承这份对金丝楠木雕的热爱,她定会手把手传授技艺——就像当年自己的父亲一样。
\n与木相伴四十载,陈用丽雕的不只是形,更是“心”。
\n她说,木头有性格,静下来,你能听到它在说话。
\n她听出了金丝楠的温柔,也听出了时间的回响。“我这一生,最想做的,就是让这门手艺活下去,让更多人闻到这份木香,领略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金丝楠木雕文化。”
\n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邹飞 视频编辑 邹孟霖 美编 魏嘉纵横配资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